郑子成
●小说的核心功能是叙事,而叙事的感染力则源于其精神内核
●从小说到影视、游戏的转化,既是媒介迁移,更是文化的再阐释与意义的再生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小说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与审美经验,更蕴含跨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与电影《哪吒2》等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有必要超越表层的文化符号移植,深入挖掘古典小说中关乎人类命运、生命意义与价值认同的叙事资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古典叙事为现代游戏设计提供深层框架
古典小说在向游戏媒介转化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人物和情节资源,更贡献出具有文化原型的结构与叙事逻辑。这种结构内核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素材,成为游戏机制设计的核心思想来源。
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为例,它们所普遍采用的章回体结构,每一回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为游戏世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支持。《黑神话:悟空》便借鉴了这一传统,将游戏关卡设计为六个章节,并以对仗句式命名,强化了叙事节奏与形式美感。同样地,《三国志》游戏系列以“剧本”为单元划分游戏进程,玩家可自由选择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事件为起点,体验不同历史局势下的战略推演。这种基于时间与事件的结构设计既符合演义小说的叙事逻辑,也赋予游戏以宏大的历史纵深与代入感。此外,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双线叙事架构,在游戏中得到继承。《黑神话:悟空》不仅在主线之外设置大量隐藏剧情,更通过“影神图”系统对妖怪背景进行详细补充,这种世界构建方式无疑源自中国传统叙事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美学理念。
展开剩余71%在整体结构之外,古典小说中那些具有标志性的叙事模式同样为游戏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转化资源。经典策略游戏《三国志》系列中长期保留的“主将单挑”机制,便直接源于《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许褚裸衣斗马超”等经典场景。这类明显偏离史实的情节模式之所以在后世文学和电视电影中反复出现,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与对战争的场景化理解。同样,《黑神话:悟空》将读者耳熟能详的神通法术,如金蝉脱壳、毫毛分身、定身术、七十二变等,转化为游戏中的核心操作机制。这些能力不仅是战斗的工具,更是玩家与经典叙事建立情感联结的媒介。
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小说的核心功能是叙事,而叙事的感染力则源于其精神内核。成功的现代转化往往并不拘泥于单一文本,而是融合多种来源,重构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意义世界。
《黑神话:悟空》杂糅了《悟空传》的反叛精神、《大话西游》的情感张力,以及现代人对命运与自由的哲学追问。然而,玩家并不会因叙事的重构而产生疏离,因为所有这些文本共享着一个精神内核:即对强权的反抗、对正义的坚守和对自我命运的掌控。这一内核不仅是“西游”故事的灵魂,也是能够引发当代观众共鸣的情感基石。同样,预计《黑神话:钟馗》也不会局限于某一传统文本。钟馗这一形象自唐代以来不断演变,其故事从镇鬼驱邪的神话逐渐走向人性化、喜剧化甚至悲情化的表达。从笔记杂录到通俗小说,钟馗形象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人性的光辉则不断被加强。这一演变趋势,恰恰为创作者提供了叙事创新的空间。
除了精神主题,古典小说中那些极具文化特色的器物与符号,也成为跨媒介转化中重要的认同载体。在《黑神话:悟空》中,葫芦不仅是玩家的初始道具,更通过不同类型的功能设计,延续了其在原典中的符号意义。对中国玩家而言,这类器物增强文化认同;对外国玩家而言,它们则是感知中华文化的直观表征。
创造性“蒸馏”中的选择与重构
古典小说的现代转化并非原样照搬,而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和选择性的“蒸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剔除那些不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念的成分,提取并强化具有当代意义的叙事元素,以实现古今之间的有效对话。
如《黑神话:悟空》有意省略了原著中“请神仙相助”的情节。这是因为,“机械降神”虽在小说中可推动剧情,但在游戏中却会破坏玩家的体验逻辑——它削弱了挑战的公平性、成长的成就感与操作的技巧性。这一改动契合了游戏的主题:反抗天命、自立自强。同样,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也正是这一现代精神的集中表达。这种对原著情节的“舍弃”,恰恰反映了转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价值判断。
《三国志》游戏中对“伏兵”的处理同样具有启发性。在《三国演义》中,伏兵是表现军事智谋的经典手段,但在策略游戏中,它却难以成为核心机制。因为伏兵依赖于信息不透明和突发性,而策略游戏则注重规则清晰、决策可推演。“蒸馏”过程还需考虑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传播的需要。如果要将《三国演义》改编为面向全球市场的游戏时,应进一步简化复杂的历史背景,突出小说中的通用主题如忠诚、智慧、勇气等,同时保留足够的中国文化元素以体现独特性。
创造性“蒸馏”是一个多维度的再创造过程,涉及价值筛选、媒介适配、文化调适与美学重构。它要求创作者兼具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当代审美判断力,在古今对话中实现古典叙事的现代转型。
走向新型文化传承与创新范式
古典小说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生命与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通过跨媒介改编持续参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对话。从小说到影视、游戏的转化,既是媒介迁移,更是文化的再阐释与意义的再生产。在推动古典小说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应打破以往局限于文本内部研究或外部文化批评的范式,走向与文化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新路径。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与机制原型,为现代文化产品提供深层次的结构支持,聚焦精神内核与文化符号的当代转化,使传统价值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古典小说的现代转化不仅关乎文化的传承,也关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唯有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使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成为时代的声音,并在全球对话中提供中国的文化视角与审美方案,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构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发布于:广东省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