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胸痹、心痛证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胸痹、心痛、短气三者均属胸膈间的病变,胸痹和心痛的病机相同,且两病有时可以合并发生,也可单独出现;短气是一个症状,在本篇是胸痹病的伴发症,故三者合为一篇讨论。
一、成因 (原文1)
“阳微阴弦”说明胸痹、心痛的病机是由于上焦阳气不足,阴邪(指痰、饮、寒邪)乘虚凝聚胸中,阳气不通,痹于胸中则成胸痹,留于心下则成心痛。条文所指的“极虚”,不是纯虚,而是阳气受阴邪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这与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相同。故条文说:“贵其极虚”,又说:“以其阴弦故也。”
辨证 (原文2)
重国短气一证,临床有实之分有素虚宿疾而来,也有因新邪暴遏而得,但平常人在无感受外邪,即文中说:“无寒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呼吸唱促,这是痰、食阻滞胸中,影响气机升降所致的里实证,故文中说:“实也”。这与胸痹短气的本虚标实有所不同,应作鉴别。
三、胸痹的证治(原文3、4、5、6、7)
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痰浊凝聚胸中所致,因痰浊凝聚胸中,使肺气失其肃降,故喘息咳唾,痰阻胸中,影响气机升降而为短气;阳虚邪痹,气机不涵,不通则痛,故胸背痛。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属阳气不足,阴邪停聚之象。“数”字是错字,因为迟脉与数脉不能同时并见。
本病属本虚标实,病未发时以扶阳之虚为主,当发作时则以祛阴寒之邪为主,故以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为治则,方用栝萎薤白白酒汤;方中稻姿祛痰、宽胸、散结,薤白辛温通阳行气止痛,白酒温行,宣散以助药力;若因痰涎壅塞较重,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则加半夏祛痰降气。
胸痹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内盛的本虚标实证,但有偏虚偏实的差异。偏实的是由于痰浊壅塞,气滞不通,除证见喘息咳唾,胸背痛之外,还见心下痞塞,胸满,胁下气逆上冲心胸等证,因为痰阻气滞于胸,故胸满较甚,因病势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胁下,故见胁下逆抢心,治宜通阳开结,泄满降逆,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本方即括蒌薤白白酒汤去酒加枳实、厚朴、桂枝而成,因酒性上升,不利于气逆,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再加枳实消痞除满,厚朴宽胸下气。偏虚的,由于中焦虚寒,气机不运所致,除见上述症状外,还兼见倦怠少气,四肢不温,语言低微,脉细弱等证,治宜补中温阳以培其本,方中人参汤,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助阳,本证有偏实、偏虚之不同,立通补两法,是属同病异治之例。胸痹轻证以气塞、短气较为显著(没有胸痛或有亦甚轻),但由于饮邪所在部位不同,症状治法各有不同;饮邪偏上,内停于肺,证状偏重短气,多兼见咳逆或唾涎沫,小便不利等,治宜宣肺化饮,方用获苓杏仁甘草汤,方中杏仁利肺气,茯苓、甘草化痰饮;饮邪犯胃,气滞于中,证状偏重气塞,兼见气逆,痞满甚至呕吐,治宜通降逆,利水行气,方用橘枳姜汤。方中橘皮理气化痰,以宣通气机,枳实消痞下气,生姜温胃蠲饮止呕。本证虽有饮邪在肺在胃之别,但临床上常见肺胃同时受病,因此上述两方可合用,亦可配括蒌薤白等使用。
若胸痹时缓时急,呈发作性的,是由于寒湿壅滞,阳气被郁所致,从以方测证来看,可有遇寒发作静痛恶寒,肢冷 舌质淡白滑,脉沉迟或弦或紧等寒温证候;治宜温阳逐湿,方用薏苡附子散,方中用附子温经止痛,惹苡仁除湿宣痹,并能缓解筋脉拘挛,二药合用,可使寒湿去,阳气通,则痛痹自解。因本证病势急迫,需立即缓其急,解其痛,故用散剂,取其药力厚而收效速。
四、心痛证治 (原文8、9)
本篇所述之“心痛”即内经的“厥心痛”,即心窝部的疼痛证。心痛的原因很复杂,本篇所述仅属于“阳微阴弦”这一病机的部分证候,其中论述了因寒饮停于心下,并向上冲逆,故有胃脘部痞闷不适和心窝部向上牵引作痛,治宜温化水饮,降逆消痞。用桂枝生姜积实汤,方中桂枝、生姜温阳化饮,以乎冲逆,枳实开结下气,以消痞满。若心痛证,由心窝部疼痛牵引至背,又由背痛牵引至心窝,疼痛剧热,经久不愈或兼见四肢厥冷,脉沉紧等证,从药测证,可知本证病机应为阴寒痼结,寒气攻冲所致,治宜温阳祛寒,峻逐阴邪,方用乌头赤石脂丸。方中用乌头、附子、干姜、蜀椒大辛大热之品,以逐寒止痛;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使阳气得温,阴邪得散,心痛则止。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篇论述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脏腑积聚脉证。篇内脱简较多,历代注家无明确解释,但篇内提出对脾约、肝着、肾着的证治,在临床中是常用有效的方剂,应吸取其经验。
一、五脏病
(一)五脏风寒 (原文1、2、4、5、8、9、13)
本类论述五脏风寒,其中脾缺中风,肾中风、中寒皆缺,所述证候与伤寒论中风、中寒不同,也与本书《中风历节病篇》的中风和《内经》风论的五脏风有异。本篇所说的“风”与“寒”可代表寒性和热性,也可包括虚证和实证两种不同性质的疾患,其证可由风邪或寒邪引起,亦可由本脏阴虚与阳虚而发病。
在这几条条文中说明五脏受邪后,随脏气变化而发生各有不同的反应。文中有些难以解释,且对临床实践意义不大。
(二)五脏死脉(原文3、6、11、14、17)
说明五脏脏气绝所见到的脉象。五脏死脉,《内经》称为真脏脉,后世称为绝脉,篇内所述肺脉、脾脉属于无根,肝脉、心脉、肾脉属于无神。
(三)五脏证治(原文7、10、12、15、16)
其中第10、12条叙述脾胃虚损而致心伤和血气虚少发生精神错乱的病证。7、15、16条指出肝着、脾约、肾着的症状和治疗。1.肝着:是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其证可见胸胁痞闷苦满,甚或胀痛,喜人按揉其胸上。病未发作前喜热饮以缓解胸中的苦闷,但既发作之后,以行气散结,通阳活血之旋复花汤治疗,方中旋复花能降胸中之气,葱叶通胸中之阳,升降能行血散结。
2.脾约:胃热气盛,脾阴不足,津液不能四布,临床出现小便短数,大便干结,治以麻子仁丸泄热润燥,导滞通便。方中以麻仁、杏仁润燥通便,芍药敛阴和脾;枳实、厚朴、大黄泄热导滞。至于蜜炼为丸,则取甘缓润下之义。
3.肾着:是寒湿着于肾之外府的腰部而引起的一种病证。其证候表现是:身重,腰中冷,肢体稍淫肿,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清长,饮食如故,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健脾利湿。方中以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利水。
二、三焦病(原文18、19)
18条分析了三焦竭部的病候及其机制,指出三焦虽分上、中、下,但其间有互相密切关系,若三焦失其协调则引起病变。19条说明上、中、下三焦有热的证候,且阐述了大、小肠有寒有热证候,以便于分别施治。
三、积聚 (原文20)
论述积、聚与气三证的区别。积和聚都是体内肿块,但积病在脏,阴凝所结,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聚病在腑,发作有时,推之能移,痛无定处。梁气,指饮食之气停积滞留,以致肝气郁结之病证,故出现胁下痛,按之气流动而痛可缓和,但不久气复结而痛再作。
至于文中列举脉出之处,是凭脉辨证,以察积病的部位,在临床上不尽符合,只仅作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